3、《用水测量时间》 贵定县盘江镇洛北河小学:柳启福 教学目标: 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流水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古人利用流水来计时。过程与方法:记录 100 毫升水缓缓漏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10 毫升、 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经历怎样使流水速度均匀的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慧才智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一个水钟流水从“看似均匀—-实际上不均匀-—怎样均匀"的探究历程。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学生所积累的默会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 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 300 毫升水的烧杯、2 个装 600 毫升的矿泉水瓶、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教学过程: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 P54 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受水型:水位上升多少看时间;泄水型:水位下降多少看时间)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滴水的匀速性)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 P55 上的滴漏实验。 (师:各小组做好分工,各负其责,团结协作,操作要细心,保持宁静)2、实验一:记录 100 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汇报沟通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滴漏孔的大小、操作误差……..)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 10 毫升、50 毫升、300 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10 毫升和 50 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接近,300 毫升所需时间与推测的时间误差较大.因为滴漏瓶里的水位降低,压力减小,滴水速度会变慢)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8、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保持滴漏瓶里的水位高度不变,就会使水流速度固定) 9、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观 54 页“受水型”水钟.盛水漏斗中的锥体是用来控制流水孔大小的,盛水漏斗边上的泄水孔是用来保持水位高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