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沿海高铁经济圈产业融合:基础、结构和格局第一节 沿海高铁经济圈产业历程演变一、产业萌芽期:2008 年~2012 年产业集聚初现我国于 1998 年 3 月的全国人代会“十五”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建设高速铁路的设想。1994 年,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并投入运营,其时速为 160~200 公里,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是 1999 年所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该铁路于 2002 年建成,全线设计时速达到 200 ~250 公里。我国铁路自 1997 年至 2007 年先后进行了六次大面积提速,最高时速已经达到 250 公里/ 小时,这已是既有线上的最高速度。2005 年开工建设的京津城际高铁于 2008 年 8 月 1 日通车运营。它是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水平一流的高速铁路,全程长 120 公里,列车最高时速为 350 公里,北京直达天津仅需约 30 分钟,列车之间最小间隔为 3 分钟。(一)京津高铁圈产业萌芽京津高铁是中国首条时速 300 公里以上城际高速铁路,是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高铁的开通,让中国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京津高铁主要连接城市是北京和天津,是两地之间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更快更好实现京津一体化。京津高铁起点在北京南站,沿线共有 5 个车站,分别为北京南、亦庄、永乐、武清、天津,全长 115 km,总体运行时间在 30 分钟以内。城际铁路速度快、效率高、极少误点并且环境舒适,它的出现使得交通出行方式和交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区域经济有显著正向带动作用。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首条时速 350 km 的高速铁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沿线经济以及铁路行业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加快京津一体化进程来说,两地城际铁路的互通无疑是一伟大举措,为实现两地城市带的构建完善了交通网络的建设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大幅提高两地经济辐射力,在此基础上,京津两地更像是一个整体,有更多的人将会频繁穿梭于两地之间,给这些人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异地就业也变得切实可行,与此同时,京津两地的旅客运输整体水平迎来质的提升,在时间、效率等方面提高了旅客满意度,使得两地往来好像近在咫尺,该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为两地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对于两地的互补性来说,不管是在空间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等;领域,两地都受益匪浅。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交通运输的支持,京津城际铁路在建设时推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