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碑之风的兴起与衰落—论清代中前期书法艺术的发展摘要:清代中后期尊碑之风的盛行开辟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时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吸引了许多书法艺术家、理论家进行研究,其兴起的历史根源和衰落原因值得深思,复古与经典的思辨也可为当今书法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关键词: 书法艺术; 碑学;清朝书法一 总介清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尤其是清朝中后期兴起的尊碑之风为清前期一味尊贴的书法界带来了一股朴茂古拙的气息,引发更多人抛弃清前期柔媚、僵化和馆阁体,反省、回顾秦汉时期的篆隶风貌。大约至清嘉庆、道光年间帖学之风由盛转衰,当时的书法家们逐渐从唐碑上溯六朝碑帖,秦汉、魏晋金石文字为楷模,开启了复古与创新相结合的新的书法创作时期,史称“碑学期”。清朝中后期的书法风格由帖学盛行转化为尊碑之风,碑学的兴起和衰落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其带来的复古与经典的思辨引人深思。二 碑学之兴的历史根源清代中前期帖学书风逐渐衰微,到后期开始改变,尊碑之风逐渐兴起成为突出的书法现象。碑学书法创作主要包括篆隶复古和推崇北魏楷书,以及推碑入行草的尝试和实践。碑学的兴起有其独特的历史根源。清代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转入实学考据。乾嘉学派逐渐兴起,大量文人为考证经史收集金石、碑碣,这导致金石学得以盛行。康有为描述这种现象为“乾嘉之后,小学最盛,谈者莫不藉金石意为靠经证史之资”秦汉魏晋墓碑石刻、钟鼎器皿、汉简墓志大量出土,这些器皿墓志上的书法风格清新质朴与前期流行的帖学书法风格迥异。这些书迹大多使用篆隶两种书体来刻写,篆隶书体虽然是向楷行草书体过渡的早期书法,但是自唐宋以来就不被文人书家重视,篆隶书体名家并不多见。 碑学之兴与当时主导书坛的帖学衰微有直接的关系。清朝中前期帖学名家通过辗转翻刻,书体线条已经趋于模糊,所供参考的法帖范本几乎已经失去其本来面目,所谓“古法”已经基本消失。比如以《淳化阁帖》为代表的笔法源流的丧失就是由于当时印刷复制技术不发达,辗转翻刻导致用笔和墨法失真造成的。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大量的法帖范本上,越发引起当时碑学家的诟病。加之当时,“馆阁体”风靡士林,上至奏折诏书,下至科考试卷无一不把“馆阁体”奉为风尚。这些线条平淡,无特点的书体同样遭到碑学书者的贬抑。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中后期急需一种新的书体,金石碑的书迹淳朴、厚重、清新特别适合书者去释放他们压抑已久的情怀,尊碑之风应运而生。三 碑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