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文献综述 引言亲子冲突(parent-child conflict)是家庭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家庭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从子女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开始,其与父母的冲突就可能时有发生。有研究表明,从儿童 2 岁左右就会开始表现出对养育者控制的不服从行为,这种不服从行为常常被表述为“任性”“爱发脾气”“与父母顶嘴”等负面评价。过去有关青少年的研究指出:进入大学后,青少年离开家庭,寻求自主意识与自我认同,这一阶段的亲子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发展及调节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亲子冲突的研究大多以中小学生作为被试,很难见到以大学生作为被试的亲子冲突研究。大学生虽然在外求学,处于离开父母的状态,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仍然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紧密的关系。在进入大学之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延续,然而,大学生长期离开父母,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亲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个体的成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自己有独特的情绪体验,虽然对新的生活模式与行为方式的选择性更多,但他们的处世态度、人际交往方式、情绪表达等等,通常会延续早年从亲代那里学习而来的经验;另一方面,大学生深层次的亲密依恋、归属感与安全感来自于早年的亲子互动,加之家庭的鼓励和支持是大学生走入社会不可替代的力量。作者在山东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若干家庭亲子冲突的案例,其中大部分来访者都对亲子冲突采取回避、妥协或反抗的策略,并且大都无法对亲子冲突中自己所受到的伤害释怀,产生了对父母的不理解和怨恨,甚至有极少数人产生过报复父母的想法。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这种爱与恨的纠缠给来访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如果搜索百度搜索引擎,至 2017 年为止,以“亲子冲突”为关键字搜索到的结果为 1960000 个,许多与父母失和者会在网络上抒发情绪并询问解决之道,有不少回应者会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规劝之,并且叫子女不要质疑父母的是非对错,由此可知,此俗语仍通行于现代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提倡平等与自由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心中是否真的不会评断父母的对错?“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否真实反映为人子女的心理事实?当父母违反子女心目中的是非判断标准时,亲子关系怎样变化?为解决这一系列的疑问,本文以角色义务的观点,以子女的角度,探究亲子冲突事件的类别及其对冲突后亲子关系的影响。第一章 研究综述1.1 亲子关系的概念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