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制度引学界质疑 专家表示评价过于物化2024 年 06 月 11 日 02:49 来源:瞭望 《瞭望》文章:科技奖公信力 从西安交大李连生科研成果造假到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出三聚氰胺,从学术界论文抄袭、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到上海交大陈进”汉芯"公然造假、骗取国家巨额科技投资学术界接二连三出现的、广为社会各界诟病的严重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有损中国学者自身的形象,更让中国的科学家蒙羞于世界——一位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做访问的科学家向本刊记者诉说他已经几次被问:你们中国人是不是喜爱作假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不时被”造假”裹挟?究竟是什么原因,在被誉为”最后一块净土"的学术界,学术不端行为、学术腐败得以大畅其道? 作为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民主党派,九三学社自 2024 年起,连续几年就科技评价体系、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向全国两会递交提案. 近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也不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要改革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净化学术空气,营造一个提倡科学精神、潜心科研教学、鼓舞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今年,又有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联名提交议案提案:建议加大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彻底改革科技奖项评选机制,减少科技奖励数量,结束当前的造假获奖乱象,从而维护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实现科技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否则,将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损害国家的创新精神. 科技奖励制度为何引发了学界的一片质疑?难道它真的是把”双刃剑",既没能实现它设立的初衷,又加剧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美国学者埃尔菲·艾恩曾在《奖励的惩处》一书中,对奖励制度的各种弊端和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化剖析,很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我国曾在 1999 年对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进行过一次全面的改革,调整奖项设置、奖励力度、奖励结构、评价标准和评审办法,并在 2024、2024、2024 年分别对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进行过修订。现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就是 2024 年修订、2024 年 2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的. 但是,这些改革似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科技界内部要求改革评价奖励体系的呼声强烈,就连普通民众也对学术界屡屡出现的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喊”打",科技奖励制度又到了需要深化改革的时候.实事求是地深化分析科技奖励所起的作用和客观效果,或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