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多补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移多补少问题》是一年级上册青岛版新教材中《智慧广场》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这里我把它当做一节思维训练课。这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实例,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理解移多补少的含义,是在初步感知“同样多”“多”、“少”基本数量关系和掌握一一对应方法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基础上学习的。二、说学情分析 孩子年龄小,需要有操作支持。孩子们喜爱动手操作,但是组织性差,要学会引导.三、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2、经历观察、操作、验证的数学过程,形成利用几何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四、说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解决“移多补少”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几何图形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五、教学构想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实验、推理、沟通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对教材我大胆的进行再创重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 ——构建方法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体验和探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 4 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的座位和排队二个小环节入手,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问题.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此我在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根据知识的呈现特点,先是胆猜想,然后是活动验证,最后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整个过程是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先从动态的实物模型,再到静态的半抽象画一画、再到数学算式的推导,从实物到符号化的数模过程是步步深化。在这一步步的联想和计算中,突破了“重叠”问题的难点!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发散思维;让孩子通过读课本上的生活实例,了解“重叠问题”的生活意义和应用。从教学流程看,整节课设计简单,但内容指向性强, 整个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接近、思考数学。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实物操作,体会移多补少问题师:期中数学考试明明和聪聪都得了 100 分,老师奖给他们一些小明明 8 朵小花,聪聪 4 朵小花。假如你是聪聪,你想说什么? 学生会说出奖励不公平.怎样才能让聪聪和明明的小花一样多呢?动手拿出 8 朵红花、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