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摘要心理健康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因素,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教师心理健康情况进行简单探究,指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升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措施引言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因素,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造成的教育负面效果也越来越多。基于此,笔者对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一、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工作压力过大带来的负担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以及人才竞争的加剧,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沉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社会、学校及家长都期望教师能够教好每个学生,学生作为具有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发展中的个体,其学业成绩较易衡量,但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不仅缓慢且难以评价,而且往往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大部分教师难以证明自己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同时,教师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很渴望在事业上能获得一定的成就,并得到同行的认可。一旦与他人之间有所差距,教师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落差感。对教师自身来说,新课改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临诸多问题和新的要求,教师在对比之下会感到自身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紧张感与危机感。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二)人际交往不良带来的焦虑影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其中包括与领导、同事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目前只有 24.77%的教师能够与领导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多数教师与领导的关系都是一般甚至不好。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个人追求与学校的管理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想要摆脱成人的管束,追求平等和理解。教师如何适当运用教育机智以及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矛盾,是所有中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倍受宠爱,可能会因为教师一句批评的话语而作出过激的行为,教师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