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平移和旋转课前自学1. 自学课本第 80—82 页,会做的题目在课本上做一做。2.质疑: 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教育方面: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正确推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进展方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二、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只是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推导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三、教学方法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这种物体运动的现象是观察得到,体悟得到的,从数学化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设计,帮助学生将生活现象数学化,将无意认识有意化,无序思维有序化。从情境中引出移动,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平移的运动特征,从而揭示平移的概念。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猜想平移的格数,大多数学生都会猜 4 格,因为两座房中间空了 4 格.我并不否认学生的观点,而是让学生借助学具小房子移一移,自己得出结论:向右移 6 格。在感知旋转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电风扇,风车等动画,水到渠成地得出了“旋转”现象的特征——“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某一个轴转动的运动方式.”四、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1、播放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2、同学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3、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4、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