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进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假如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 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漂亮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 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 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 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逝。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黔东型,流行于黔东南。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女装以交领上衣和百褶裙为基本款式,以青土布为料,花饰满身,图案多为平绣的各种龙、凤、鸟、鱼及花卉。雷公山一带女装独特,百初裙甚短,长者 30 厘米,短者不足20 厘米,上衣花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