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临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二.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三.整体感知(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1、初步感知(指导学生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老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老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狠”等词语,有何区别?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讨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