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优秀 茅屋为秋风所破 【导入 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雄伟理想,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判。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 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日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 《茅屋为秋风所破》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 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 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 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 壕吏》 《潼关吏》 《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1982 年,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 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 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