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有这样一幅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座草堂见证了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困苦境遇,也承载着诗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今日我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情况为大家说课。(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在七年级同学们已经学过古代诗词,对于诗词的基本样式、朗诵技巧均有了相应的了解,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语感。本课五首诗词都是借景抒情、感怀伤事之作,风格相对统一,感情基调一致,编者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便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以及融会贯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诗圣杜甫的名篇佳作,情感真挚,内涵深刻,诗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在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对本诗的分析可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做好铺垫。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明确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进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应以培育学生的兴趣和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基于以上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几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诗中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培育朗读能力,并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凝重"的语言特点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感受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涉世未深又生活在舒适安逸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痛楚,更没有遭受过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痛。所以我觉得他们在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也难免会有偏差.因此我认为学习本诗的一大难点是: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二、教法学法(一)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定教,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进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进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