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从城市群的视角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城市群是由区域内多个地域相近、联系紧密的城市所构成的集合群内由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为增长极,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发展。城市群将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将各城市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其不同职能,通过协同合作、互补促进的方式协同发展。当前,促进城市群经济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层,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明显落后,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经济整体,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发展程度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鉴于我国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二、文献综述(1)国外相关研究情况的分析从国际情况看,现在世界上有五个成熟的超大城市群,即: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进入 21 世纪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不同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主体也从单个的经济体、单一的区域向以城市群为主转变。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需要建立协同发展的城市群,集中区域经济实力,从而才能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国外对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理论深、起步早、经验多、成果丰,这些对研究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早从城市群体的角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与实践的是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建议围绕大城市建设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与清净的乡村生活的有机融合,其实质是通过城镇群体空间组合解决大城市无限扩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随着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了突破与丰富。维宁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邓肯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的观点。美国的乌尔曼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市群内外空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影响深远。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过前期的理论铺垫,对城市群的研究走向深化和丰富。希腊学者杜克西亚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