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用户的情绪表达方法研究 一、选题来源、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动态选题来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介之外的第四舆论传播新势力,网络用户量和信息量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革新了信息传播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方式,极大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每天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必不可少的方式。特别是进入到 Web 2.0 时代之后,网络用户既是网络信息的消费者,也是网络内容的缔造者。网络是现实社会的镜像,现实生活中局部的问题,在网络中可能被放大而引发大量的讨论,直接反作用于真实社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一些负面和极端的言论,可能危害网络内容安全及社会的稳定。 2012 年 7 月 19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 3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 2012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 5.38亿。报告中显示,用户数量增长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大地提高。更加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用户急速增加,手机上网用户数超过台式机接入网络用户数 0.08 亿,这是由于移动终端上网方便快捷,成本较低,且能够随时随地。同时,我国的网络技术也日新月异,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到达 1,548,811Mbps, IPv6 地址数爆发增长,已经跃居全球前三位。各种网络应用的增幅明显,即时通信增长提速,微博和博客的数量较 2011 年底增长了近 10%,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⑴。网络舆论以交互的自由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关乎社会稳定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选题依据互联网用户在网络这个平台中分享信息,交换意见,用户因此形成自己的局部社会联系,用户拓扑关系逐渐形成。以用户关系网络为媒介,用户可以从邻居获取信息或向邻居传递信息,就某话题与邻居进行争辩,从而使得网络舆论在用户间传播和演化。然而在互联网中,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融合,用户情绪表达多样化和高度复杂化,需要有效的情绪表达挖掘方法发现本质的规律。互联网具有主体多、数据庞大、突发性强、无中心等特点,传统的研究方法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中。网络舆论主体的能动性、强异质性及特有的匿名性、耗散性使得传统的舆论模型不适用于分析网络信息的传播演化过程,也无法准确地描述个体交互特性。因此,需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建立适合描述互联网信息传播和舆论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分析预测网络用户的情绪表达。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