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及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制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制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制造性游戏。 对幼儿来讲,所谓游戏就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进展要求的欢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游戏可以使幼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锻炼和进展,并掌握周边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说,游戏是幼儿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老师应当充分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自由游戏,并且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采纳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可取得教育幼儿的最佳效果。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幼儿能身临其境,加深对童话、故事的理解和记忆,更好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进展语言,体会童话,受到教育,得到满足。游戏中的动作进展幼儿的想象力,在不离开作品原意的前提下,语言也可有增添或改动。因此表演游戏可以进展幼儿的制造性思维,是一项富有制造性的活动。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来源于故事,包括通俗的文学作品和幼儿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创编的故事。 2。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制造的游戏,但是,游戏基本框架受到了故事限制。幼儿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本能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框架成为游戏者认可的标准和行为,而其必须在这个框架中游戏。即使游戏所依托的故事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创编进展起来的,但在每次表演之前游戏者之间都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这个脚本法律规范,不能随意作为。所以,表演游戏受到故事框架的法律规范,结构性更强;而且故事作为表演游戏的脚本,需要所有游戏者的认同或约定俗成。 二、游戏表演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一般做法是单纯以进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幼儿老师在进行表演游戏时,过分强调角色的语言,甚至要求完全背诵角色的对话。孩子在表演时,心里总想着如何对话才是正确的,才不会挨老师的批判,这样使得游戏的性质发生微妙的变化,也慢慢丧失游戏的自发性,而最终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也无乐趣可言. 2。游戏表演中幼儿是以作品为依据扮演相应的角色,反映一定的童话或故事的内容,这也恰恰造成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总是千篇一律、依瓢画葫的表演,几乎看不到有创新的影子.如在《小兔乖乖》经典故事中,玩过来玩过去,最后还是门夹住了大灰狼尾巴,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