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差异: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 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是“火本原论”者,他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他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他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看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他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是又不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他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是说,他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是又不是这条河流,有“是”的一面也有“不是”的一面,两者皆有.巴门尼德第一个把“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和统一性。他指出“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不是的东西必定不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是:“能被思维者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和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和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他看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是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绝不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合理性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是很好理解的。变化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他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局限性: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假如说能,那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和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假如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假如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是不可能的;假如产生于存在,那么它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是同一的,过去一直是同一的,没有变化。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和存在者是同一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而不是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