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IT 产业正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IT 人才的需求与培育成为热点问题。校企结合,产学合作培育 IT 人才,开创了新的模式与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联合大学与 ATA 公司和微软公司等进行合作,结合以联合大学为组长单位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讨论,开展 IT 类专业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从观念——模式——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改革的有益探究和实践。一、改革传统的 IT 人才培育模式,势在必行2001 年,全球 IT 产业产值达到 2.4 万亿美元,成为带动全球经济进展的支柱产业,谁抓住了 IT 产业,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今日,IT 人才紧缺已成为遏制我国 IT 产业进展,尤其是软件产业进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培育出大量 IT 应用型人才是实施信息化建设、进展我国 IT 产业的首要任务。众所周知,现阶段国内 IT 人才培育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但是,以本科为主,按传统的精英教育、学科本位模式培育的人才难以满足 IT 业对第一线“软件蓝领”的需求。结果导致 IT 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造成了 IT 人才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当前,我国 IT 人才培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专业定位不清。从清华北大等重点高等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直至一般的专科院校,IT 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育的目标也差不多。大量培育“软件蓝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不准,在人才培育模式上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使培育人才的特色不突出,操作能力和工程能力弱。整个 IT 行业在高端缺乏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社会需求分析人才,在低端则缺乏最基础的 IT 产业蓝领人才。二是教学手段和内容落后。IT 产业需要大量“软件蓝领”,他们必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掌握和使用 IT 产业最新的技术。但是,我国 IT 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重视培育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和最新 IT 技术使用能力的培育。IT 技术日新月益,但教材更新缓慢,大批国际流行的 IT产业最新进展技术不能及时进入教学,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过时落后,企业接收的毕业生要再接受近一年的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三是国际化程度较低。IT 业要走出国门,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培育国际化人才。而目前我国培育的 IT 人才外语水平和工程化水平相对较低,制约了 IT 业同国际接轨的进程。 IT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