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分离”对德育的影响 “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学校是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小学德育工作尤其重要,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无论是思想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没有形成固定的形态,可塑性非常强。因此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小学阶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养成仁爱之心,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德育历经几代人的改革,一直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是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部分小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知行分离”现象,这与教育家陶文浚先生提倡的“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相背离。所谓“知行分离”就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违反,道德修养动机多元化,道德评价充满矛盾和困惑。本文通过分析“知行分离”现象对小学德育的不良影响,提出解决方法,建设小学德育。 “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影响 教育模式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思想道德教育在经过教育家们长久的摸索、探究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存在不足。小学教学主要以老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知行分离”。老师只是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在思想上给学生灌输认知概念,却不注重实际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小学德育建设。这使得学生对德育没有一个深刻认知,德育的概念只是存储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因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法真正的用德育知识严于律己,造成“知行分离”。小学生逐渐养成不良习惯,并且难以改正。这样会对他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试教育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中国的莘莘学子很多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接受教育开始就存在考试,尤其近几年,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更加优秀,读小学时就开始进行课外辅导。学科知识虽然逐渐丰富了,但是却忽视了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更不用说提升自身素养,加剧德育教学的“知行分离”现象,不利于小学德育建设,不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市场经济导致的“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 在当今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利益。这种功利主义就不可避开的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会像大人一样,在思想上刻下“利益”两个字,而他们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却是“舍生取义”,这就造成所学的思想观念和所做的行为不一致。市场经济影响小学生“知行合一”,不利于小学德育教育建设和进展。 不利影响的解决措施 德育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