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讨论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讨论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进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和特点“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中国汉文中“考古学”这一名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欧洲文字中的“考古学”一词,如 Archaeology(英文)、Archéologie(法文)、Archaeologie(德文)、Археология(俄文)、Archeologia(意大利文)、Arqueologia(西班牙文)等,都是源于希腊文 Аρχαιολογ 奾 α。希腊文中的 Аρχαιολογ奾 α,由“凊 ρχα 愨 ο 宩” 和 “λ 奿 γο 宩” 二字组成,前者意为古代或古代的事物,后者意为科学。所以在古代的希腊,Аρχαιολογ 奾 α 一词是泛指古代史的讨论,公元前 4世纪柏拉图所使用的这个名词便属此种含义。17 世纪这一名词被重新使用时,其含义稍有改变,是指对古物和古迹的讨论。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讨论。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和古迹的讨论。 在中国,东汉(1~2 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X 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讨论古文经学,实际也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11 世纪),“金石学”诞生,其讨论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彝器)和石刻。到清代末叶(19 世纪),金石学的讨论对象从铜器、石刻扩大到其他各种古物,所以有人主 X 将金石学改称为“古器物学”。由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古器物学”已接近于近代考古学,所以也有人把欧洲文字中的“考古学”一词译为“古物学”(如 1931 年商务版《百科名汇》)。其实,中国的这种“古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