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分析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育适应 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养人才势在必行,在高等专业院校,加强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育是锻造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职业教育为主体,学生的就业为前提,讲究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更显着尤为重要。 1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由微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汇编语言与微芯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部分构成。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机器接口的原理, 通过计算机和其他非计算机主机的部分原件通过接口进行连接,最终实现计算机和其他部件组成一个整体。硬件基础课程是一门入门学科,不过相关知识之间系统性不强,内容散杂,需要构建一定的知识框架。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从课本选择、讲课模式、操作训练等方面实现,具体包括如下: (1)把握计算机进展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关怀计算机技术的最新进展方向。比如将教学实验用计算机主要定位在 Intel Pentium 4 以上和 AMD Athlon 以上, 网络设备计算机也配备的 Intel 酷睿双核 CPU 的微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实践的效率。促进计算机教学内容与计算机进展的动态及时更新,同时继续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遵循教学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规律。 (2)选择科学的计算机学习内容。联系高职教育的特点,针对计算机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情况,重视计算机芯片种类、内存容量、显示器尺寸等知识。老师在选择、安排教学知识的过程中, 重点突出主机系统和主要硬件部分的结构和运行原理实施教学,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的联系。特别重视计算机接口技术的讲授,减少芯片和内部结构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存储器,根据读取速度和价格排列为 CPU Register、L1 cache、L2cache、RAM、Phys ical RAM、Hard Drives etc,通过各部件相似组成、性质进行讲解。 (3)课堂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教材内容偏于抽象,缺乏实践操作,所以学生对相关重视掌握比较困难。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明显不足。平常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教学方式的改进措施:①积极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在实物操作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帮助学生观看相关计算机部件的外形、功能属性、测试结果等,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