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风云》的艺术路径选择 【摘要】电视剧《外交风云》首次全景式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波澜壮阔的外交历史,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纵观该剧,其对于国际战略竞争所采纳的独特的微观人格化表达,拉近了宏大叙事与观众的距离;其高度的理性自觉,特别是对人物情感在叙事架构中的控制值得称道,亦使得剧中海峡两岸领导人之间的外交斗争显现为高超的智力交锋。 【关键词】微观表达;当下视角;理性控制 与世界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是由历史建构起来的。据茅盾先生考证,元、明、清三代的话本戏曲超过一半属于历史题材,而中国传统戏曲的一项重要思维就是借古喻今,换言之,中国的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从来都具备这种鲜亮的当下性。其实,用流行最广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重大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几乎是人类文艺作品的共性—从吟游诗人传唱的《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绝大多数的作品,均可列入“历史题材”的范畴。从这个角度去观照电视剧《外交风云》,就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部为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而创作的“献礼”之作了。茅盾先生曾言:“只要取材于历史的戏剧都可称为历史剧。”①从解放战争一直讲到 1976 年的《外交风云》,毫无疑问是一部历史剧。或许之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多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战争岁月,因而该剧显得“武戏”不足,少了一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应有的“战争味”。然而,正如片中毛泽东和周恩来不断与新中国的外交官们强调的那样,外交战线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而中国的第一批外交官,恰恰都是刚从马背上下来的将军,他们虽然“弃武从文”,但对于胜利的渴望和努力,同样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更重要的是,该剧的创作团队用 48 集的叙事容量,全景式地再现了新中国外交事业近 30 年的艰苦奋斗历程。一代一代外交人的不懈努力,建构了今日中国与 180 多个国家成为邦交国、朋友遍天下的局面,谱写了一首新中国外交战线可歌可泣的史诗。 一、宏大内容的微观表达 电视剧《外交风云》是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节节胜利开始讲起的。随着建立新中国的目标日益清楚,新中国的外交事业提上议事日程。此时,长期埋伏在军统里的中共地下党员何子枫进入外交战线,这恰恰说明该剧贯穿始终的主题—正面战场、隐蔽战线和外交战线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以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时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