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学钱》语言艺术魅力分析 摘要:《讨学钱》作为庐剧传统小戏的精品深受观众的喜爱。其情节和人物设计虽十分简单,但其语言成就却极高,主要体现为符合人物身份的真语言,来自底层民众的活语言,彰显地域文化的土语言。 关键词:《讨学钱》;真语言;活语言;土语言 《讨学钱》是庐剧传统小戏,由金芝整理加工,整理本首先发表于《安徽文艺》1953年第十一期,《剧本》月刊1954年第五期转载,后分别收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庐剧传统剧目选》《安徽戏剧选》,以及《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省卷》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民间小戏选》。《讨学钱》剧情简单,主要是通过二人对话完成的。大年三十晚上,农村暴发户陈大娘子(即戏中的东家娘子),对前来讨学钱的贺老先生不仅拒付学俸,还百般嘲弄挖苦。贺老先生针锋相对,就她指责的问题一一加以批驳,揭露了东家的尖酸刻薄。显然,作为一部传统的地方小戏,在规模和情节设计方面,《讨学钱》很难与《秦雪梅》《休丁香》《双丝带》等庐剧正本大戏相抗衡。但其受欢迎程度不但不亚于上述作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954年,《讨学钱》参加华东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当年10月24日《新民晚报》便发表桑弧的评论文章,说此剧“自始至终用的是幽默讽刺的笔触,但却绝不使人一笑了之,在笑声中孕育着沉痛”[1](P144)。一语道破了该剧本的总体风格。认真研读该剧本,整个剧本字数为3881个,其中与贺老先生相关的为2646个字,与东家娘子相关的为1221个字。《讨学钱》没有什么浪漫情节用来炫奇斗巧,也不以绚丽的语言取胜。剧作家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符合人物身份的真语言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为庐剧经典的《讨学钱》也不例外。《讨学钱》剧中人物和情节均十分单纯,却吸引了无数的观众前来欣赏。究其原因,离不开作品语言的真实性。所谓作品的真语言,就是指符合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身份的语言。这些真语言能再现人物所生存的真实处境和状态,并能刻画剧中人物的真实性格。《讨学钱》通过贺老先生和东家娘子的对话,向我们交代了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性格和命运。贺老先生上场的那段开场白,不仅是自我介绍,也透露了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十年寒窗苦,教书大半生,只因科场落了榜,不能四海把名扬。只得面对孔夫子,脊梁后头背书箱。”从这段开场白中不难看出,贺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