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养人才,需要推动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国际化课程不等同于双语课程,它更强调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货币金融学”是我校首批立项建设的国际化课程,在推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授课团队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教学讨论 一、引言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育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国际化课程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和鼓舞学生思考、表达为目标。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国际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愈来愈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化规则、掌握国际前沿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课程是高等教育进展、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载体。课程国际化是指课程建设在国际观念的指导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融合到课程中来,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外语教学等形式,有利于培育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性人才的课程建设过程。[1]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可分为核心主干课程和各类选修课程两大类。核心主干课程包括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等,基本涵盖了金融学的主要领域;各类选修课程是各高校依据培育目标和模式设置的,比如国际贸易、投资银行学、金融会计、国际投资等选修课程。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下,培育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国际化金融人才,需要以国际化的金融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基础。金融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2]第一,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增加国际课程,如世界经济、国际法律、全球意识、国际关系等课程。第二,将国际化内容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具有国际导向,以此进展学生的国际意识,培育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第三,课程实施的国际化,即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授课时间和地点等的国际化。 三、《货币金融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实践 《货币金融学》是我校传统优势课程,早在 1997 就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普通高校行(部)级重点课程,2024 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省级优质课程,2024 年为被评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