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学建设论文 1 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1.1 实训基地建设符合行业要求 在高职院校相关电子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建设模式大多采纳实验台、实验箱、开发板的主流建设形式.这些实训设备能满足电子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验证、基本电路设计、典型模块的演示.在本专业的PLC控制技术、单片机项目实训、微机原理、EDA技术等实训室的建设中,基本选用的是这些形式的实训格局.这些实训设备的模块化平台搭建,任务明确的学习框架,对于专业知识的验证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效果,对于技能训练提供了可重复操作平台,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训练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遵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培育目标,培育的人才是能胜任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2].结合这一培育原则,人才培育过程若能为学生提供设备与模式相近于行业生产线的实训基地,就能更好实现这一培育目标.可见在高职院校紧贴行业标准,结合生产线,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必要的建设模式.在本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中,遵循“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建设原则,以行业的标准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框架,以产业工艺要求为设备的选择依据进行实训基地扩建.如本专业新建的“SMT电子表面组装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具备以下特点:①拥有一条完整的,与电子行业进展相接轨的全自动电子表面贴装生产线,具备实际投产的工厂环境与设备性能.实现了实习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的教学环境硬件平台建设.实训中心设备装备线如图1所示:②SMT技术实训中心在专业教学中主要承担“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技能”,“PCB板设计与制作”,“SMT技术工艺流程操作”等实践课程的实训.提供“SMT技术生产线顶岗实习”,“电子产品制造顶岗实习”工艺实践流程与工厂化学习环境.③对外可承接各行业电子产品的SMT组装类工作.实训中心可提供接单生产,半工半读实践模式.在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劳动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提供“学习在工厂,生产在校园”的岗位能力培育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与新技术的认知度起到了很大的提高作用.④通过SMT实训室生产线引进企业技术包,提高老师的科研、技术指导能力.服务于电子产业部门及科研部门对SMT技术的讨论与产品跟踪,SMT技术人才现场培训,为相关技术研发与人才培育提供讨论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针对专业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