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机制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环境成本的涵义;实施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联合国统计署环境成本概念分析、美国环境总署环境成本分析、经济学家对环境成本的定义、从产出分析角度分析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核算是实施可持续进展战略的需要、环境成本核算是正确计算绿色 GDP 的需要、环境成本核算是正确计算企业成本的需要、环境成本核算是正确计算企业成本的需要、环境成本核算是企业自身进展的需要、环境成本核算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和谐进展的需要、国外环境成本核算模式比较分析、借鉴国外环境成本核算经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模式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企业成本核算模式构建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 长期以来,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特别的生产要素被排除在经济学的视野之外,更谈不上专门考察环境要素的成本。大气、水的纳污能力(AssimilativeCapacity)、景观功能等环境资源,因其具有功能上的无形性、占有和利用方式上的非排他性、以及消耗上的间接性,被排除在资产范围之外,其成本也无从估算。随着经济的进展,环境成本核算问题被提到日程上来。但目前理论界关于环境成本的内涵,观点莫衷一是。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对环境成本很难给予一致的定义。 联合国统计署(UNSD)1993 年发布的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中所采纳的环境成本概念包括两个部分: (1)自然资源数量消耗和质量减退而造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减少; (2)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支出,即为防止环境污染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和为改善环境、恢复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美国环境总署认为环境成本包括: (1)传统成本,如资本设备、材料、人工、物料、设施、结构、清理价值。 (2)潜在的隐藏成本,包括管制性环境成本,如通告书、报告、监测、测试、讨论、建模、修复、簿记、计划、培训、检查、行文、标签、准备、防护性设备、医疗检查、环境保险、财务担保、污染控制、泄漏反馈、暴雨管理、废物管理、税费等;前期成本,如厂址补偿费、厂址准备、研发、工程设计与采购、安装费;后期成本,如关闭遣散费、存货处置费用、关闭后的看管费用、厂址调查费用;自愿性环境成本,如社区关系、贫困救济、监控、测试、培训、审计、确保供应商质量、报告(年度环境报告)、保险、计划、可行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