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供给模式讨论论文 [摘要]农民工流动引发当前流动人口条件下的农村教育供给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的免费提供,不能解决农村中择校问题,以及农村教育承担比城市教育高的机会成本与高风险问题。本文认为教育供给的形式应该是流动性好的货币近似物,即教育供给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这能使教育资源产权得到充分鉴定。教育券的终身制与实名制设计保障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与接受教育时间,使教育资源通过竞争得到优化配置。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教育供给博弈 一、人口流动下的农村教育需求 我国改革开放的 30 年,是 7.5 亿劳动力参加全球分工体系并提高其边际酬劳的过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①,至 2024 年末,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②为 53100 万人,其中外出从业劳动力③ 13181 万人,其中男性占 64%。日本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 比 重 分 别 为 5.6% 、 26.8% 、 65.5% , 而 我 国 的 从 业 结 构 为49.1%、21.6%、29.3%,因而未来我国从业人员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还会大量减少,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将会大量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城市的滞留时间越来越长,举家流动现象也越来越多。有关讨论表明,居住 3 年以上的占农村流动人口的 1/3,居住 5 年以上的占 1/10。有关调查发现①,全国进城的农村学龄儿童占农村流动人口的比例在 3%左右,假如按 202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9400 万进城的农村流动人口来测算,就有 280 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2024 年 1.3 亿流动人口,应该有 390 多万学龄儿童进城求学。这么多孩子进城,城市社会究竟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条件和机会呢?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多达 2000 万,目前随父母流动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粗略的估量 80%)儿童应该是潜在的进城求学者。留守孩子家庭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据调查 福建省福清 的“留守孩子”中学业成 绩差的多达32.6%,沙县为 22.7%②。笔者 2024 年对山西永济市的文化教育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家庭让子女在小学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借读或转学)的现象高达 30%以上,而让子女在初中阶段到其他地方读书的现象更是超过了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迁移,带来了农村教育的新问题,即便是没有人口的迁移,教育资源的差异分布也会造成流动性的教育需求。 二、现行义务教育免费提供的原理与问题分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