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产业:柳斌杰:“十二五”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重在创新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以“大改革、大进展、大变化、大跨越”来总结过去五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成就,而“十二五”期间,中国要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日前,柳斌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畅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上下十年的统筹布局和目标规划。中国成名副其实出版大国柳斌杰在回首过去五年认为,中国新闻出版业始终走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为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经验。以数据为例,仅 2024 年中国生产图书30 万种、70 亿册,出版发行报纸 439 亿份,出版期刊 31 亿册,电子书 76 万本,网络游戏、文学出版物 700 多万种,一批精品力作面世。据初步统计,今年报纸发行量将突破 500 亿份,稳居世界首位。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百强中,中国占了 25 席。2024 年,中国图书出版品种与总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总量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居世界第三,网络学术出版居世界第二,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出已突破1 万亿元大关,新闻出版业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同时,围绕“改革”关键词,中国完成了新华书店转制,3000 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制变成企业,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完成了出版社转企改制,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单位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组建了一批地方出版集团,其中有 4 家出版集团资产超百亿元,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报刊改革继续深化,按时政类和非时政类进行分类改革。目前,已经组建 49 家报业集团,非时政类的报刊已有 1200 多家完成转制,下一步还要继续推动。改革带来思想观念大变化在柳斌杰看来,改革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他指,新闻出版业在过去五年里摆脱了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障碍性的思想观念,走出了僵硬教条思维。以新闻报道为例,“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不同的学术争鸣、不同的思想观点,都可以在报刊和出版物上反映出来,这体现了国家的文明进步”。而体制机制带来的变化则直接落实到了“真金白银”。他透露,中国新闻出版业现有 44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了 5700 亿元。“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营性文化产品生产同市场、资本、消费者接轨,这是很了不起的”。从进展格局方面,中国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经全面进入印刷和发行领域。真正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