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古罗马的通货膨胀古罗马实行的是金属货币制度,包括金、银、铜和青铜。政府财政基本上采纳现金形式。帝国的皇帝们为了强化他们对资源的控制,相继削减铸币尺寸或在铸币中添加贱金属。同时却希望凭这自己的权威保持其价值不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在罗马帝国时代代代相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铸币贬值,物价上涨。公元 235-284 年,古罗马政治陷入无政府状态,通货膨胀臻于极致,铸币急剧贬值。在公元 253-268 年之间,银币的含银量还不到 5%。西班牙的通货膨胀16 世纪,西班牙物价上涨 4 倍多,年上涨率 1.5%,贵金属过剩是这次通货膨胀的根源。1501-1600 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神话般的矿山产出的 1700 万公斤纯银和 18.1 万公斤纯金涌入西班牙。除官方渠道,走私的数量估量相当于官方进口的 10%,相对于已有的储存,来自新世界的金银可谓数额巨大。无论如何,贵金属的涌入掀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这次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缓慢,没有对西班牙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什么影响。 德国的通货膨胀德国在一战败北之后,丧失了 1/7 的领土和 1/10 的人口,各种商行与工业产品均减少,同时按 1921 年金马克赔偿 1320 亿赔款。在操作中,德国不得不靠发行纸币来度过难关,结果是陷入灾难的深渊。当时政府以极低的利率向工商业者贷款,同时投放巨额纸币,它们又很快贬值,从而债务人得以有廉价的马克偿还贷款。“新富”们在通货膨胀中发了大财,“旧富”们面临崩溃。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家庭生活在此不公平中受到致命打击。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通货膨胀 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就已走上了通货膨胀之路。革命后,为了保障政权,必须控制国家资源。因此,前苏联印发纸币,维持庞大的预算开支。在 1918-1920 年间,反动力量很快聚集,发起反扑,此时前苏联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使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于是黑市猖獗,物价飞涨。 旧中国的通货膨胀 1935 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规定自 1935 年 11 月 4 日起,以伪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一九三六年又增加了伪中国农民银行。从1942 年 7 月 1 日起,法币的发行权统一于伪中央银行);并宣布所有 XX 和银元的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从法币改革到抗日战争前夕,法币的发行额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