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全国优秀课堂实录2015-12-2111:46894 次秋兴八首(其一)高中语文人教 2003 课标版1.引导学生鉴赏本诗写景的艺术手法。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悲秋”情感的多层意蕴。古典诗歌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的薄弱版块。从客观方面来说,历史年代久远、审美趣味差异、诗歌语言、思维的跳跃性、发散性等都会增加阅读难度、理解障碍。从主观方面来说,学生读的少、背的少、积累的少;忽视鉴赏品位诗歌的训练(意象意境、手法、结构、语言、情感等切入点);缺乏玩味词句、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的体悟过程,是诗歌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重点:通过玩味用字、分析手法,让学生欣赏“富丽雄浑”的巫山秋景。难点:文本联读,使学生理解杜甫对“悲秋”意蕴的丰富和发展。一、新课导入汇涵百家、革新众体,集古今诗人之大成的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作品代表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杜甫生活在由盛唐向中唐过度的年代,因此,杜甫既是盛唐的最后一位诗人,又开启了中唐诗风。他的诗被尊为“诗史”,记录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因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带来的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和百姓的苦难生活;同时,更抒发了自己心忧天下、功业难成、贫病交加、孤苦无依的伤感和无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杜甫,来品味他的《秋兴八首》。二、理解诗题问题:诗题为《秋兴》,怎样来理解?明确:“秋”,即秋景。“兴”,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学习过,它是一种表现手法。朱熹曾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的最终目的都是用来抒情的,所以“兴”便是兴怀、抒情。“秋兴”,即借秋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可见,这是一首即景寄怀之作。三、初读诗歌,观赏诗景1.学生齐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问题: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明确:玉露、枫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天地、丛菊、孤舟,诗歌中将其称之为“意象”。这些意象都是长江三峡秋天的典型景观。3.问题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意境)?明确:秋露清寒、枫林摇落、江波汹涌怒号、天地阴沉萧索,这是一副巫山巫峡深秋图,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压抑的诗境。4.分析诗歌前两联,感受其悲凉、萧瑟的气氛,咀嚼诗人写景的精妙手法。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有凄凉萧瑟之味。“玉露”晶莹清冷,有白色的暗示,是一种冷色调,“枫树”火红浓烈,有红色的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