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品牌营销管理论文 2024 北京奥运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国企业正在为奥运营销蠢蠢欲动。我曾提出体育营销遵循艺术战略模式,其主要观点是营销环境的变性,战略目标的多样化收益、放大效应和营销创新,决策过程依靠观察和体验,并需要辅以结构模式。我的本意不是给喜爱拍脑袋的中国企业管理者提供“乱来”的依据。艺术性战略的执行还得结构化,即依靠科学的策略。中国的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参加奥运营销应该找到最科学的策略。 杠杆效应破解强者游戏 奥运营销从来就是作为世界性企业的全球盛会,是一场真正的强者游戏。看看全球强势品牌开展奥运营销的历史:松下公司1982 年与奥运建立关系,1988 年开始参加奥运营销,提供赛场技术支持,并参加专项赛事营销。通用电器 1964 年开始赞助奥运,奥委会首次推出顶级赞助计划即参加赞助,现在每年投入奥运营销的费用是两亿美元,奥运赞助计划已签约到 2024 年。即使作为后来者的三星,也从 1998 年开始成为奥运无线通讯领域的赞助商。奥运营销中,地方品牌几乎很少看到其身影。 奥运杠杆效应—大企业 奥运杠杆效应—中企业 奥运杠杆效应—小企业 这似乎让人们形成了思维定势,越是大品牌,越要参加奥运营销。但是,奥运营销使品牌受益的机制是杠杆效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奥运会像杠杆一样将参加营销活动的企业向上撬升。在不考虑费用、企业品牌与奥运的一致性等因素时,奥运会的影响力对所有企业是相对均等的,这样当不同规模的企业参加奥运营销时会出现什么效果?小型企业比中型企业被撬升得更高更远,中等企业次之,大型企业最小。也就是说,参加奥运营销,企业越小,其获得的杠杆效应越大。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大型企业参加奥运营销,主要起到维持地位和阻吓竞争对手的作用,而中小企业,在准备充足条件下,则可借力奥运起飞。 但为何奥运营销中难见中小企业身影?一是中小企业的目标市场与奥运的目标市场不符,二是成本限制。但是,对于 2024 北京奥运,尽管它的目标市场仍是全球性的,但作为东道国的中国,本身是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新兴市场。对于以中国市场作为其目标市场的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已经不受第一个前提的约束,惟其掣肘之处就是营销资金。但为了获得经年不遇的奥运杠杆效应,中小企业需要绕开成本约束,通过分析奥运营销资源,创新策略方式借力奥运营销。 杠杆效应暗示,2024 北京奥运,对于有意和做足准备进军全国市场的新兴品牌,机遇最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