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绘画教学讨论 台湾学者陈武镇说过“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老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损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 巧 不 足 的 挫 折 感 所 苦 , 学 习 的 过 程 空 有 刺 激 而 没 有 收获。”[1]106COX 关于老师为 3~8 岁儿童绘画提供帮助作这样的阐述,即,老师直接把方法交给儿童或无任何批判地“什么都行”的态度都是不可取。老师应通过与儿童的沟通,提出有建设性的帮助才是真正有助于儿童的制造力进展。[2] 总之,在思考儿童绘画教育时,过分强调儿童绘画技能技巧的掌握或是仅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绘画技能教育避而远之,放任自流的现象都是不可取的,应讲究两极之间的平衡。可许多成人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为儿童绘画提供有效帮助之间无法很好地掌握平衡点。“学前儿童的画与成人的画相比,就像现代人与几万年前原始人的画的差距一样,是难以比较。可许多成人往往无法承认这区别,总是把成人的画灌输给儿童。成人的画虽是面对儿童的画,但却是成人的画。儿童从成人那里学到画,看去似乎兴奋,但自己独自作画时,只是画成人教给他们的画,自己想要表达的画却无法自由地表现,无法体验表现、制造的欢乐。”[3]15 不能自由地表现,制造性不能得到绽放,这是儿童的不幸。因此,有必要对儿童绘画教育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学前儿童绘画的本质 “审美制造是指制造者在一定制造欲望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制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其审美感受的过程。”[4]341 儿童绘画是一种审美制造活动。因此,可将儿童绘画活动理解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并溶入主体的情感和想象,加以加工、制造,形成独特的内在图式,并在主体的一定制造欲望的推动下,最后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艺术语言,将其表达之的过程。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教授 AnneCambier 认为儿童的绘画性质及意义是:绘画伴随着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画手,勾勒出画,另一方面是欣赏人,看了画,给予画社会性意义。关于第一方面,画手勾勒出画,也就是画是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因为绘画的动作是自己的动作,所画的线条是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在瞬间的发现。关于第二方面,欣赏人给予画社会性意义,也就是画是对客体的描述。这里的欣赏人可以是自己或是别人。比如当儿童关于自己的一幅画,“这是妈妈”作这样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