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0 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材分析】:苏维埃俄国诞生后,摆在俄共面前有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完成这两大任务的过程中,俄共先后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2 年苏联成立,1924 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在他执政时期,国家经济政策改变,开创了以高度集中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本节分三目内容,对上述经济建设的探索作了诠释。第一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介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背景及其内容,归纳其特点。第二目“新经济政策”,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介绍了它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指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第三目“斯大林模式”,重点介绍了“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利弊,充分肯定了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同时指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是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意义,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宁和布尔维什克党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