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管理讨论 3 篇 第一篇 一、师德智慧———寻求老师道德与智慧开发的有机统一 传统观念认为,师德即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教学应有原则和法律规范的认知和遵守。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发现这种认识是狭隘的和片面的,在师德教育和实践中也是不成功的。其关键在于,如此一种对师德外在的法律规范性和被动性的理解,不仅未能揭示出师德丰富的内涵,而且很容易忽视和消解师德原有的主体性,致使老师在法律规范性的管理面前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不利于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教育主体性,发挥积极性和制造性。现代教育讨论和进展表明,师德的范畴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在一种充满智慧和制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德已不止于若干道德法律规范及其遵守,而是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或者说在整个教学及讨论生涯中,如何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知与行、志与功、名与实、荣与辱等方面的价值观念系统。而现代师德集中体现的是一种尊师重道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爱生乐教和培育人才的敬业精神以及富有制造性和艺术性的教育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常常遇到的却是长期困扰教育界,将老师的“德”与“才”一分为二的传统观念以及采纳的相应的管理和教育模式。比如,由学校党政部门负责师德的教育和管理,而由学校行政部门负责老师学科和专业的管理和培训。这种师德政治化的管理模式从观念上将老师的“德”与“才”分割开来,在实践中难以开展师德建设以及提高教育教学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育的规律。殊不知,老师的“德”与“才”是相互渗透而并存不悖的。随着师德内涵的不断拓展,这种重叠和一致性将愈加明显。实际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纯粹而独立的师德行为是不存在的。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就科技工作者的“红”与“专”的关系问题作过明确论述:“我们的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1〕。作为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职业是一种以传播和制造科学知识为特征的专业劳动。在其具有爱心和制造性的劳动中,老师的德性离不开其才能,其才能也离不开德性,它们是一体两面和相互一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一种属于老师的道德智慧的品质。而师德智慧属于一种老师主体的自觉意识,是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富有爱心与制造性的智慧,是一种蕴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