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高等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主要培育适应经济社会进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将实践教学法纳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并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和人才培育模式进行一系列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究,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认为:对于技能,学生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到,只有在车间和工厂里才能学到。所以,要大力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下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课堂学习,这就是工学结合模式。当前,这种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共识并被广泛应用。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缩短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面对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如何实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实践教学法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首先,实践教学法符合高职人才培育规律。高职院校教育着重突出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实践教学法能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参加其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其次,实践教学法能在高职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导向教育。在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实习之前,学校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再次,实践教学法可以组建专门的实习指导师和学校老师共同参加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构,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前移。 2.有利于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的嵌入 所谓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指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和体现,以培育、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我国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存在着视教育者为唯一体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开地强制高压、单向注入和命令主义,挫伤压抑了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制造性。要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改革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