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主导和“以生为本”的结合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展,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为了满足社会进展的需要,德育理论讨论在各个时期都有明确的主题与之相适应。自 20 世纪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我国每个阶段的德育讨论都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形成了我国的德育理论多元进展的特点。因此,学校在德育讨论方面也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创新德育模式,树立崭新的德育理念,开拓校园德育文化的疆土。努力构建有效的德育模式,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所要具备的德育要求,与时俱进,才能培育全面进展的高素养人才。 关键词:德育理论讨论;有效德育模式;与时俱进 一、我国德育工作进展以及现状问题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关注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始抓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强化;在胡锦涛总书记时期,教育方面主张“以生为本”,教材结合实际,很生活化。十八大以来,教育由“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开始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四个自信”。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理论实践和探究,在各个阶段都摸索出较为有效的德育模式,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地在某一方面发挥着作用。在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多种政治因素、多种文化价值并存,引起人们对德育地位、功能和价值认识的转变,主体的多样化导致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德育观点也在随之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易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家长和老师“重智育,轻德育”,其模式多采纳强制、灌输、说服等主体被动服从的教育方法,这些方式往往收效甚微。正是这些将德育过于形式化甚至直接忽略的模式,导致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都是高智商、低情商,无法适应现在社会进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有效进行德育工作是培育新时期人才的基础,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开展德育工作需要依据有效的德育模式。一个完整的德育模式必须既有理论又有可操作性,是一种教育手段和途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能将德育理论和实践得以有效连接的桥梁。因此,结合当代教育现状以及进展趋势,构建一个有效的德育模式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