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研发 民间艺术是人类文明古拙和精致的活化石。①岁月衍长,时潮隐退,人类历史沧桑变迁,饱含着人类精神造物起点和逻辑思维模式印痕的民间艺术依旧鲜活留存。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根植于宽阔民众之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民众的社会生活和民俗文化,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它与大众的生活距离更为接近。中国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年画、剪纸、木版雕刻、风筝、彩灯等等,充分体现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然而,随着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乡土语境遭遇了深刻变化。尤其是20世纪后期以降,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观将民间艺术排挤到审美旨趣的边缘,其传承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逝的状态。一些民间艺术品类濒临消亡,一些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渐趋边缘化、老龄化,一些民间艺术绝技由于老一辈艺人的故去而失传……但是,部分民间艺术的商品化也作为民间艺术进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很多民间艺术品类开始大张旗鼓地走商业化道路并卓有成效,如山东潍坊风筝、无锡泥人大阿福等,已经出口创汇,名扬海外。文化部于2007年1月9日出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对于民间艺术较为活跃、为当地经济文化繁荣进展产生影响的县区进行命名,并于2008年11月3日公布了963个市、县、区、乡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此为契机,许多地方以民间艺术为载体大做文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文化搭台、让文化唱戏”。②民间艺术不仅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其产业化进展还促成了当地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变迁。民间艺术的现实境遇,也使学界展开了民间艺术究竟将往何处去的求索和思辨。 一、民间艺术相关理论与产业进展讨论 在我国,具有现代色彩的民间艺术讨论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初,在救国图存的社会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注重改造民众心灵,关注现实政治,较具现代色彩的中国民间艺术讨论从此开始,并由此形成横贯20世纪的一种文化思潮。20世纪30年代,钟敬文的系列论文在我国民间艺术讨论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关于民间艺术———〈艺风•民间专号〉卷头语》(1933年10月18日)、《民间文艺学的建设》(1935)、《〈民间艺术专号〉序言》(1937),是他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章。《关于民间艺术———〈艺风•民间专号〉卷头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