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风景区“十一五”移民规划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某风景区概况一、地理位置与交通某风景名胜区位于省西北部,某市市南部,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与逊克县毗邻,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交界,西与克山、讷河市相连,北与吴、嫩江县接壤。景区总面积为 1060 平方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25°42′-127°37′,北纬 48°16′-49°12′。某风景名胜区东侧有—某市铁路和 202 国道通过,在景区可以乘汽车或直达市或某市市,也可在沾河或北安市换乘火车直达市或某市市,交通十分便利。二、历史沿革历史上该区曾为荒原地带,一些游牧民族常进入此地活动,以狩猎为主,后来有少数汉人迁居此地务农,使该地区人口有所增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此开辟了多处农场,进行大面积土地开垦。70 年代初,某市地区科委和德都县科委多次组织召开了矿泉水疗养科研会议,同时省地矿部门对区火山地质和矿泉水进行勘察讨论。从此,某火山和矿泉水在国外广为传播,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975 年 4 月,由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某管理区,将青泉大队从德都县的双泉公社分离出来,为管理区所辖。1976 年,由省政府决定撤销某管理区,建立了某镇。1980 年省政府批准建立省某自然保护区(省级)。1982 年某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 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3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某市(县级市)。1991 年,某风景名胜区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6 年 5 月,经省政府、民政部决定撤销德都县,并入某市,市址设在青山镇。1996年 6 月,被国务院农林特产中心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1996 年 11月 29 日,国务院批准某为国家级火山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1999 年 2月,某被建设部列为我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22 个候选单位之一。2000年 10 月,黑编[200]165 号文件撤消省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省某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2000 年 12 月,经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与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某为国家地质公园。2024年 2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三、社会经济风景区社会经济概况某风景名胜区行政隶属某市市管辖。景区包括一个镇、两个农场、一个乡、一个林场、三个部队农场,还含有四个农场(乡)的部分村屯。总人口 56730 人。共有劳动力 18000 人,人口密度 53 人/平方公里,劳动力密度 17 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4‰。第二节 移民实施与后期扶持情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