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原则与策略 一、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1932 年美国学者华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把与之类似的“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3]在美国,部分专家认为“校园文化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价值观念、价值信仰和办学理念等”。校园文化的作用则在于“它能够对学生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引导和提供参考框架”。[4]在国内,校园文化的概念于 20 世纪 80 年代才被学界提出:所谓校园文化即是指“在大学生社区成员中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此种价值观在物质和意识层面上的具体文化形态”,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它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5]面对全球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化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尚未有对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确切界定,应用理论及对策讨论也几乎为空白。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就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个独特的历史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国内文化同国外文化的有机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别文化现象和系统,它是一种“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社会亚文化,它是在弘扬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外来先进文化,既体现历史文化积淀的独特性,又彰显时代气息的鲜亮性。 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国际化内涵的意义 1、顺应高等教育进展的新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展,开放式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进展的制高点。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或寻求强强联合,或寻求资源互补,开拓合作关系,是当代大学顺应形势进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特别是校园文化国际化的建设,能有效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能促使更多的中外学生在世界的舞台上诠释与传播好“中国梦”,提升中国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2、符合高校人才培育的新要求。2024 年,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24-2024 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育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6]人才培育国际化已成为衡量一所大学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培育国际化高素养人才,要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开放、多元、和谐、包容的国际化校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