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司法讨论 摘要:作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重要的补充性法律原则之一,诚实信用原则于实现我国人民对公正、快速、经济的民事诉状的追求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从理论上来说,民事诉讼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对象并不仅仅限制于当事人,其也对法院具有较大的影响,法律规范限制了法院的相关审判行为。现阶段我国民事诉讼案件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信用缺失的现象,这不仅违反相关的法律以及道德法律规范,更对我国长期构筑和谐社会以及健康的法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本文从诚实信用法律原则的相关基本概念出发,具体分析了该原则适用主体、范围以及司法应用展开的方式。 关键词: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司法适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诚实守信对维持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子孙都有义务去传承并弘扬这一传统美德。但就现阶段状况而言,我国诚信缺失的现象在社会各界普遍存在,这一行为严重侵害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益。为了维护我国公民自身的法律权利,民事诉讼中的参加人应严格遵循诚实信用的法律原则,保证法律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同时,相关当事人也应该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严格法律规范自身的言语与行为,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使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结果实现最大程度的合法与公平。 一、诉讼诚信原则背后的诉讼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在三十多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民事权利立法的供给量也逐渐开始增加,相对自由的民事诉讼观念开始逐渐萌发。虽然,我国至今并没有确立以自由主义为基本核心的当事人民事主义民事诉讼模式,但随这一诉讼体制诞生的诉讼权利却出现了普遍滥用的情况,且这种诉讼权利滥用发生频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我国法律信仰以及相关法律制约体制的缺失使得民事法律诉讼权利自由主义向极端化逐渐进展。在现实案件中,只有少部分群体利用诉讼权利及诉讼过程漏洞非法追逐自身利益,但这些行为却对我国的司法公正性与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就广泛的社会环境以及普遍发生的法律案件而言,这种状况导致了不同社会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不信任程度的加深,这种不信任加深的情况甚至发生在法官、当事人以及其他参加诉讼的人员之中。就本质而言,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具有诚实守信的愿望与需求,诉讼当事人希望法院能够诚信处理案件,法院希望诉讼当事人能够诚信地叙述案件的经过并阐述详细的案件信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