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思如何指导学生的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是高中生写作训练的难点,为了使学生在升入高三后能顺利的找到写作文学评论的方向,我做了一点尝试。 我的收获首先来自于失败的教训。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时,刚一开学,第一个单元的语文课就是文学评论,其中《谈的人物和结构》和《中国小说的进展历史和规律》还是重点讲读课,而且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就是文学评论的写作。在此之前,学生从未经历过这方面的写作训练,所以结合这个单元的写作要求我出了个作文题,给学生一词(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文(冰心《笑》),要学生任选一篇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三天后学生的作业交了上来,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写成了读后感,于是我针对这一情况又专门指导了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写作区别,然后让学生改写,再一次呈交的作文倒是避开了上一次的毛病,但新问题出来了,学生为了显示鉴赏的高度和水平,都去翻看查找资料,大多数的文章如出一辙,泛泛而谈,缺乏个性化的角度和眼光,说心里话,我觉得这样指导后的文章还不如学生没改之前。文章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最可怕的思想只是削足适履后的全无个性的思想,即便在多次的技术层面的指导之后学生写出了中规中矩的文章样式,但也仅仅是空壳而已。于是我发现,要想写好文学评论,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一、利用课堂,学会鉴赏 其实,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基本上都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而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假如能在平常的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倾向,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味作者的爱憎情感,品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精妙,也就把握住了文学鉴赏活动的一般规律,并能使学生在与作品的上述沟通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育审美能力,进展思维能力,综合提高鉴赏能力。而这便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基础。 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高效集中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的眼光。如在讲授朱自清的两篇散文《荷塘月色》和《绿》时可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截然不同的心情,从而理解景物中所包含的人物情感,并结合具体的文章语句体会“外物皆着我之色彩”的地方,从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在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可让学生针对玛蒂尔德这一典型形象展开争鸣,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同学都要讲出自己的道理。这样,在争鸣中玛蒂尔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