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教学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古筝作为我国特有的乐器,具有很高的传统审美价值。美育是古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必须重视并实行法律规范示范、讲述审美文化、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等合理的审美教育方法。同时,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将古筝演奏技巧的教学与美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感受到情境的美,从而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展。适应新课程改革对素养教育和社会进展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高校古筝教学当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展开深化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高校学生;古筝教学;审美教育;渗透方法;教学策略 古筝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的民族自信心逐渐增强,传统乐器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表演形式,如古筝表演,得到了当地艺术家的认可,高校也开展了古筝表演教学。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古筝的使用,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古筝的独特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体验古筝独特的美感。在以前,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学的开展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在古筝的演奏教学当中,老师通常只重视学生对乐器的使用,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学生在学习乐器的同时,无法享受到古筝等乐器的独特美感,这对教育活动来说是一种遗憾。 一、高校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盲目灌输,缺乏素养培育意识。在高校的音乐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着“技艺至上”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开展古筝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常常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虽然在弹奏的技艺方面非常了得,在手法方面也非常纯熟,但是通过认真揣摩之后能够发现,在这样的模式之下,虽然学生具备较强的弹奏能力,但是在整体的乐曲上却缺乏渗透个人的情感,这样就会导致旋律之间存在缺乏张力的问题,表现出来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同样也谈不上制造力和感染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不能够依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爱好和兴趣等进行教学,在学生对古筝弹奏的情境进行感受的过程中,不能够使用相应的方法和形式,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渐渐缺乏一种学科意识。(二)重视理论,教学重点本末倒置。在教学中,老师通常都要求学生在学完知识之后做到学以致用,但是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