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作为儒家 “亚圣 ”,在儒家学说进展的过程中,极丰富了儒学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日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孟子 性善 修身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化阐发,继承和进展了孔学,极丰富了儒家学说的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进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 。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赞扬“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究。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进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三、性善论的主要容(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推断 ——性善论,这是孟子思想的基石。《滕文公上》开篇便提到:“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孟子第一次提到性善,在这里,孟子并没有对性善进行进一步的论述,对性善具体的阐发,主要是集中在《告子》篇里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