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120.0)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7003、36.06004)。(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 2007 年 ACC/AHA 与 ESC 相关指南1. 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2. 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 段压低或抬高>0.1mV,或 T 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 变化可恢复。3. 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4. 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 1 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 III 级以上。(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 1 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I-IV]至少增加 1 级,或至少达到 III级)。(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 20 分钟以上。(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24 小时后至 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 ST 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 年)及 2007 年 ACC/AHA 与 ESC 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 TIMI 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2. 药物治疗:抗心肌缺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3. 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中高危患者可优先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标准住院日为 5-9 天移植术(CABG)。(1)PCI:有下列情况时,可于 2 小时内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没有严重合并疾病、冠状动脉病变适合 PCI 者,实施PCI 治疗:① 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静息或小运动量时仍有反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