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登革热诊疗的指南第二版

登革热诊疗的指南第二版_第1页
1/15
登革热诊疗的指南第二版_第2页
2/15
登革热诊疗的指南第二版_第3页
3/15
登革热诊疗指南(2024 年第 2 版) 2024-10-1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与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一、病原学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5~55nm。登革病毒共有 4 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 和 DENV-4),4 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 2 型重症率与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 30 分钟可灭活,但在 4℃条 件 下 其 感 染 性 可 保 持 数 周 之 久 。 超 声 波 、 紫 外 线 、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在 pH 7~9 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与带毒的媒介伊蚊。(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播媒介主要为埃与伊蚊和白纹伊蚊。(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四)流行特征。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埋伏期一般为 3~15 天,多数 5~8 天。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与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一)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 小时体温可达 40℃。部分病例发热3-5 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 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苦,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 2~7 天。于病程第 3~6 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与“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与束臂试验阳性等。(二)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登革热诊疗的指南第二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