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四代核能发展的困境

第四代核能发展的困境_第1页
1/22
第四代核能发展的困境_第2页
2/22
第四代核能发展的困境_第3页
3/22
第四代核能进展的困境作者:杜铭海2024 年美国能源部发起“第四代国际论坛”(GIF),核科学界曾“为之一震”,新一代核能系统研发有很大起色,但目前“步履维艰”;2024 年发起“全球核能合作伙伴”(GNEP),也“风靡一时”,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持,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几个国家宣布 2024 年建成第四代钠冷快堆(SFR)原型机,但广泛商业部署时间要到 2040-50 年之后。在能源紧缺、全世界紧急呼吁进展“低碳经济”,社会公众、甚至绿色和平组织的创始人都寄希望于核能的“空前大好”时机,核工业界却推不出使人振奋的进展规划。真正能够实施的项目仍然是现代“热堆”。传统核能进展有什么“坎”过不去?希望在哪里?这是作者希望探讨的问题。1. 核能是可持续的能源学“核”出身的人,很少怀疑核能的“可持续性”。因为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E = MC2 是经证实、宇宙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地球上的能源最终来源于质量转换为能量的核反应过程。原子核内蕴藏着极大的能量,比原子、分子的化学能高百万倍!上个世纪前期是核物理学进展的“黄金时代”。1896 年英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后,1905 年德国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关系定律,引起物理学界的思考与探究。1932 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835 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提出原子核本性假说,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靠“核力”克服质子间的固有斥力,束缚在一起。1939 年 1 月德国化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但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奥地利女物理学家梅特娜和她的外甥物理学家弗里希把哈恩的实验现象与爱因斯坦理论结合起来,既说明了核裂变的本质,也证实了 E=MC2 定律的普适性。核裂变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新闻及其骇人的可能性,在极短时间内引起核物理学界的震惊是难于形容的。“世界上只要有核物理学家的国家都在讨论、实验或进展核能”,连大学物理专业的学生都在议论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1]。1942 年 12 月 2 日,费米领导的核科学家在芝加哥大学体育馆地下室内首次实现受控的链式核反应,宣布世界进入“原子时代”;1951 年 12 月 20 日钠化钾冷却实验快堆 EBR-I首次发电点亮 4 个灯泡[2],则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范例与核能成功跻身能源行列之光。1951 年 12 月 20 日,阿贡国家实验室 I#实验增殖堆(EBR-I)首次发电,用四个点亮的灯泡标志这一历史事件从发现核裂变至今只有 70 年,但核电装机达到 370 百万千瓦(GW...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四代核能发展的困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