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文化的融合【摘要】一个世纪以来,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 一 1936 年)在评论界的遭际无疑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吉卜林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他以生动描绘印度殖民地的风俗人情、精确刻画英印社会风貌而名闻英国文坛。他曾被提名为英国桂冠诗人。从 20世纪中叶起,评价吉卜林由赞誉摆向谴责,人们开始习惯于把吉卜林视为帝国主义的吹鼓手、种族歧视的倡导者、沙文主义的代言人。而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吉卜林小说中东西文化的融合。【关键词】吉卜林;文化;融合鲁德亚德·吉卜林在文学史上的声誉可谓大起大落,具有戏剧性变化。他曾被誉为 “英国的巴尔扎克”,“同代作家中,再没谁能像他一样可与莎士比亚相媲美”。1907 年,吉卜林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作家。而今,除 《丛林之书》等几部儿童作品仍受欢迎外,吉卜林的多数作品似乎被尘封。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评论家们对他的 “帝国主义作家”这一定位使其被逐出主流作家之列。其中,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爱德华·赛义德借助其 “东方主义”理论,认为吉卜林的长篇小说 《基姆》中充斥着种族主义话语,是典型的帝国主义作品。此定位更使吉卜林难以摆脱 “帝国主义作家”的称号。事实上,这一定位不无偏颇。他的许多短篇小说中也存在反 “东方主义”元素,亦可作为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为“帝国主义作家”之明证。从以下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吉卜林小说真正倡导的是中东西文化的融合。一、对白人殖民者的无情谴责吉卜林的印度题材短篇小说中,白人被分为两类: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埋头苦干的白人; 寻欢作乐,无情欺骗盘剥印度人民的殖民者。吉卜林笔下的第一类白人在印度的目的不是征服与掠夺,而是服务与奉献。19 世纪的印度贫穷落后,饥馑、霍乱肆虐,社会动荡不安。吉卜林对深处苦难之中的印度人民予以深切的同情。因此,他高度赞扬了致力于改善印度人民生活,为其带来福祉的白人。他认为,这些白人承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为印度人民修建铁路与灌溉工程; 建医院、办学校; 消除饥馑与疾病; 废除社会恶习。“吉卜林所倡导的是文化与沟通,而不是领土扩张。在他眼中,英国的旗帜代表着服务、奉献与牺牲,而不是种族优越性”。对于白人殖民者,吉卜林则口诛笔伐。他认为,这些殖民者 “浅薄、无知、粗鄙、令人憎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到印度寻欢作乐,给印度人民带来了剥削与痛苦。以短篇小说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