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红与黑》对《人生》创作的影响 董新祥摘 要路遥小说创作中的许多因素都与外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以司汤达为代表的法国文学以及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苏俄文学。这里将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方式着重分析路遥对以司汤达为主的法国文学的接受状况,以司汤达《红与黑》对路遥《人生》创作的影响为例,主要从模仿与继承,过滤与创新以及接受的局限性三方面出发,清晰全面地向读者阐释路遥对法国文学的接受过程以及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关键词:影响研究;路遥;司汤达;《红与黑》;《人生》前言路遥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长期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他又是生活在全球文化语境下的一位普通人,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作家自身的需求,作家的创作视野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就成了作家满足自身需求和民族需求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当一个民族和社会内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由于接受者本身的需要,人们‘别求新声于异邦’,外来影响在这时就最能发挥作用。”[1]但是,这种接受也有其选择标准,包括当时国家民族文化与文学发展的现实需要、本身的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的审美习惯等。基于以上因素,作家在外来文化的接受上就会进行“文化过滤”,保留对其有益的那一部分。路遥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相互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种变化的文化需求,借鉴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也成了路遥创作的必经之路。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细读路遥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外来影响因素。以路遥的《人生》与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例,前人对二者已有深入的研究,研究领域多在于连与高加林人物形象的比较上,而路遥对法国文学的接受现状这一方面的研究则相对涉及较少。通过小说阅读可感,《红与黑》对路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包括“奋斗”叙事模式、爱情为辅、以失败为结局的小说创作结构。路遥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借鉴吸收了司汤达的创作手法,但由于自身或者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接受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的进行舍弃与变更,创作便产生了类同与创新之处。高加林之所以像于连就是这种文学接受现象所导致的,可以说高加林是中法文学的结合体,是路遥将于连本土化后的产物。一、模仿与继承在小说《人生》中路遥以黄亚萍的口吻直接写到“高加林有点像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保尔 · 柯察金的插图肖像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