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监测的发展历程血压是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的重要生命体征之一,1733 年斯蒂芬•海尔斯首次提出了血压的概念并进行了最早的直接动脉血压测量。此后,血压监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水银血压计与袖带、柯氏音听诊法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血压测量的金标准。1973 年的电子血压计和 1980 年的示波法测量血压成为至今仍为广泛使用的方法。现代血压监测分为有创监测和无创监测。20 世纪60 年代,电子压力换能器的出现使有创血压监测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无创监测可进一步细分为间歇性测量和连续性测量。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常用的仪器有:台式汞柱式血压计、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腕带式电子血压计和多参数监护仪、指套式血压计。无创连续性测量主要方法有:Penaz 技术、动脉张力测量法、动脉延迟检出法、多普勒法以及最新的 CNAPMonitor500 连续无创型血压监测系统。每种血压测量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目前尚未有涵盖各种条件下的完美的测压方式,监测者应根据使用条件和监测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标签:血压;有创血压监测;无创间歇性血压测量;无创连续性血压测量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所施加的侧压力,它是重要的生理指标,反映人体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以及全身血容量,是基本的生命体征之一,在疾病的诊断、观察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下面对血压监测方式的发展历程作一阐述,以助于监测者了解和选择适合的测压方式1 血压概念的提出早在公元二世纪,希腊解剖学家 Galen 就宣布动脉中运载的是血,而不是空气,但他认为肝脏是血液系统的中心。1628 年 WilliamHarvey 在论文《心脏的概念》中更正了 Galen 的错误,文中提到:”正像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一样,心脏控制着整个人体。”Harvey 经过对血管的解剖,得出结论是:大量的血液从心脏流出,经过血管流向组织。这些血液不是由心脏产生并在组织中消失,而是从心脏流向组织后又从组织流回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循环。这就是最早的血液循环的概念。一个世纪后,英国生理学家斯蒂芬•海尔斯认为 Harvey 提出的稳定的血液循环实际上是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的。1733 年海尔斯对狗、羊、鹿、马等动物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后,提出血压的概念。他在论文中描述了他的实验过程:将一个细小的铜管插入一匹马的动脉中,铜管上垂直安装一个 9 英尺长的玻璃管。血管中的压力在玻璃管中形成了一个高 8 英尺 3 英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