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1 生态农业概述 我国的生态学家马世骏等人经过近 30a 的探究,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关于生态农业的讨论理论,于 1981 年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的定义为: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而建立的具有高功能、高效益的农业体系。农业部颁布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技术法律规范》中将中国生态农业定义为: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进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进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 高效生态农业进展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人口文化水平低。农业进展的关键是农业主体——农业劳动者。农业劳动者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进展。而我国总体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都比较低,《自耕农村统计年鉴》发布的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情况数据显示,文盲或半文盲的比例达到 5.47%,小学程度达到 26%,而大专及以上程度达到 2.65%。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年了,但是限于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农村素养较高的劳动者大多向二、三线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的高素养人才较少。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是以粗放型经济为主,从事农业活动都是体力活,通过体力不断地重复生产,对文化水平的要求很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农业劳动者的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进展这种生态农业,传统的落后的观念肯定不能理解生态农业的相关内容。2.2 农业可耕地面积少。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宽阔,但是可用于耕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山地或荒漠,又或是盐碱地,根本不利于种植。加上近年来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向农村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田土地,使得我国可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加上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森林砍伐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荒漠化也越来越严重。我国曾经出现过围湖造田、大面积的开荒,希望能够扩大耕地面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于是人们又开始退耕还林。事实证明,只有通过生态农业方式才能得到可持续进展,才能实现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 生态农业模式的类型 3.1 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猪,就是猪圈;沼,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