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外学生教务管理讨论 摘要:“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外学生一学年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追踪讨论,从教育业务管理、教育事务管理和教务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总结两者在教务管理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差异归因。讨论发现管理技术、手段造成的差异可根据趋同化原则拉近两者差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参加主体差异造成的差异无法一刀切地进行趋同化管理,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考虑上述两项差异的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留学生;教务管理;趋同化;差异 “趋同化管理”是目前留学生管理中较为常见的观念。教育部于 2024 年底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趋同化管理实行了将近十年的时间中,目前的进展程度是什么样,中外学生在管理活动方面还有些什么差异,这些差异能否为“趋同化”管理所弥合,是本讨论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本讨论以学者孙绵涛提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事实层面要素作为切入点,运用参加式观察、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 Y 学校两个中国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和两个国际学生班级(一个新入学班、一个毕业班)的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追踪讨论,获得了中外学生在的教务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异同,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趋同化管理进行了深化的思考。 一、中外学生教务管理现状比较 根据刘建清的归纳,高等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事实活动层面的要素是指与教务管理实践活动直接有关的、教务管理活动中所客观存在的那些要素。根据追踪调查的结果,笔者将下列要素对比情况总结如下(见下表)。“+”为相同或基本相同,“-”为不同。 二、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 根据调查结果,中外学生教务管理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业务管理方面(1)人才培育模式构建中,培育目标的确定和培育过程的管理存在差异。中方学生的培育目标综合专业技能和市场需求,定位准确,表述清楚。留学生的培育目标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与中国学生呈持平或偏低态势,增加了培育学生对中国的亲切感与认同度的目标,注重学生的跨文化背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国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实践、实训和创业课程模块的比例逐年增加。相较而言,留学生的培育大多还停留在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方式之上。(2)人才培育保障体系中,对教学工作评价环节差异较大。近年来,学校针对全校师生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质量...